中国自古文风郁郁,文化与制度泽及亚洲及世界。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做为世界文化及联系纽带的翻译行业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方案的过程中贡献力量。目前行业部门还没有一个专门为一带一路的发展和中国方案的提供制定的行业发展规划,这是一个问题。我感觉应该有一个各语种的、什么时间的、所需要的人数或专业设置模型,就是什么时候什么专业是要增加的,什么专业是要减少的,全国院校的专业怎么布局等问题。
翻译是人类交流的基础,中国人认识的世界是翻译工作者翻译过的世界,世界看到的中国是翻译工作者翻译过的中国。翻译行业正在为经济全球化做着自己的贡献。目前翻译行业正在迅速发展,从行业升级为产业。但日前没有见到像《中国制造2025》那样的行动提纲,这也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目标了,各语种每年需要多少学士或研究生,尽可能的不要造成人才浪费,让大家都学以致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做到这个并不难,主要是谁去做。
中国翻译市场总体而言仍属粗放。中国翻译市场法制化仍未实现,笔译酬劳(可体现为千字单价)仍被小部分翻译公司以集体效应控制的过低价所占领,优秀译者高知低酬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只有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翻译行业才会出现“工匠精神”的追梦人。行业发展才会出现飞越。一个才高八斗学习了十多年外语的翻译,收入比不上一个没上过大学的小商小贩或打工者是很委曲,这里并不是说小商小贩或打工者就应该收入低。中国需要职业翻译家。翻译市场的不规范,主要表现是“劣胜优汰”。一些粗制乱造的译本,因为投工少,成本低,印制快,抢占市场先赚了钱。反之,仔细翻译的精品翻译书,因为上市晚,市场已被人占领,投入多,产出少。特别是一些工作室,只要有望畅销,稿费和版税会哄抬到惊人的不靠谱。
提高认识的问题。不能简单的认为英语人才只有剩余没有缺口,中国每年有那么多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凡大学生都学过英语都懂英语,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都能读懂不少英语东西,都能动手进行笔译,所以英语笔译很简单。殊不知这些人才接触外语母语的人很小,学的都是书本知识,去过母语国家和接触母语人员的学生占比也不高。真正能文通字顺、以至达到英语母语国家14-15岁学生所表现的写作水平的人数还很少。就是每年的十多万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好多也做不了翻译工作。真的。也并不是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要做翻译工作,不是哪个意思。好多公司招聘时只要是清华或北大的学生,他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他都要,也是这个道理。对翻译作用认识不足,翻译工作缺乏统一领导。在高校,好多译作不算科研成果,翻译只是二级学科;许多翻译书封面没有译者署名。
行业管理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如何提供更好的为我国企业更好的进行对外交流及合作,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提升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已经是摆在所有翻译管理者和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问题。而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优化我国翻译人才队伍,制定翻译从业准入和认证标准,制定行业内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加强自身监管和第三方监管的建立都势在必行。只有这样翻译行业才能持续繁荣,才能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中去。
上述这些问题,多年未获解决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翻译涉及教育、文化、出版、外事、外宣、科技等多个方面,不好实施有效率的统一领导。当前翻译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诸如建立翻译质量检查、监督机制,健全翻译及翻译出版资质的审核;编写结合翻译实践的实用教材,加强翻译人才包括翻译编辑的专业培养,加快建立职业翻译家队伍;尽快出台翻译奖惩新办法,推行劣质翻译问责制;大大加重对侵权的惩罚力度,加强对翻译版权及专有出版权的保护;以及规范翻译市场的管理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一个部门来统筹规划与协调。